感统训练有没有必要?答案在孩子出生起就有了
2019-12-19 来自: 厦门市思明区郑丽缎教育咨询服务部 浏览次数:278
家长们对“感统失调”这个词肯定不陌生,尤其是「非顺产」的妈妈。
一旦孩子出现学习能力差、平衡感和运动不协调、有比较多的失控行为时,就很容易把孩子往“感统失调”这方面去想。
其实,并非每个“有问题”的孩子都存在感统失调,但是由于现代孩子生活的环境太过于单一和现代家长过度保护等因素,无法提供给孩子全方面的刺激,导致每个孩子都需要接受感统训练。
那么,一次科学而系统的感觉统合训练能够给孩子带来哪些方面的提升?
1.提升学习转化能力
说到学习,很多家长还是不自觉就会想到知识,但实际上,知识只是工具,如何消化吸收和使用知识,才是学习能力。
如果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不足,那他的学习转化力会存在不好的状况。
例如听知觉功能失调的孩子会经常忘记老师口头布置的作业,对老师讲的内容根本听不进去,记忆力一般都比较差,不能对老师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很好的吸收。
视知觉功能失调的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跳字跳行,演算数学题经常抄错等,自然容易出现学习跟不上进度等。
因此,提高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是解决孩子学习困难的有效途径之一。
2.提升生活自理能力
俗话说:“心灵手巧”,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灵巧的双手。
当孩子出现精细动作能力不足时,往往在穿脱衣服这样的小事上也会比较吃力。
比如,扣扣子的动作看似微小,实质却需要双手协调合作才能胜任,因为扣子的形状、大小、位置不同,所以,精细动作能力不足的孩子,很容易连这样的小事也做不好。
手眼协调能力比较差的孩子,往往在使用汤匙,筷子等餐具时发生困难,还有一些唇部及嘴巴附近肌肉张力不足的孩子,连闭嘴咀嚼的动作都做不好,结果在吃饭时就容易把饭粒撒的到处都是。
因此提升孩子的感统能力,不仅训练了手部精细动作,同时也促进了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
3.提升运动协调能力
存在本体觉功能失调的孩子,通常整个身体或者身体的某个局部比较笨拙,动作不灵活,比如在体育课上不会跳绳、拍球,跑步时的动作不协调。
而如果能及时帮他们把缺失的感觉捡回来,他们身体四肢便能够恢复应有的“秩序”。
体能运动与知识对于孩子日后的发展同等重要,因为孩子只有通过攀、爬、滚、蹦、跳、抓、捏、系、剥、折等各种感统练习操作,才能具备越来越好的运动协调能力。而一个人的运动协调能力,关乎到孩子在生活、学习方方面面的表现。